创新,已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第一动力。当前的中国经济,正由高速增长阶段迈向高质量发展新时代,如何更好发挥优势条件,构建新发展格局已成为我国面临的重要课题。
近日,松禾资本创始合伙人罗飞先生接受财联社的专访,分享对于创新的理解以及创投机构面对创新时如何敏锐捕捉创新成果转化机会。
以下为访谈实录:
面对创新,创投机构需要解决三大问题
财联社: 松禾资本如何理解创新?
罗飞: 创新很重要的一点是附加值。2000年之后,主要是模式创新,也就是在存量的环境下,通过模式创新来激活存量资源。而模式创新大多发生在互联网领域,可以说,互联网的模式创新给现在社会的创新奠定了一个基础,实现的结果是提高效率,并且激活存量带来增量。
除了模式创新,还有技术创新。对投资机构而言,我们更希望看到更多技术创新。技术创新尤其是底层创新,带来真正的竞争力和附加值,且具有持续性。对技术创新的强调是在2009年前后,包括硬科技的技术创新,以及这几年强调比较多的数字化、材料创新以及生命科技的创新。
当前,中国经济总量已经位居全球第二,在此基础上如何进一步提高竞争力,需要的就是底层的创新。这也是为什么松禾一直在坚持对硬科技的投资。
财联社:松禾资本在创新领域的投资逻辑是什么?
罗飞:松禾在寻找投资标的时主要关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看是否是科研成果转化,另一方是看创始团队是否有产业基因,从产业走向创业。
松禾1999年就已经投了深圳科兴,当时投资有以下几个原因。第一,它是标准的成果转化,科兴生物是中国工程院侯云德院士和北京大学科技成果转化企业,也是中国最早的干扰素生产企业。侯云德院士研制出了国内第一个生物制剂注射用人干扰素α1b,21世纪是生物科技的世纪的呼声在当时越来越高。第二,科兴当时已经接受了风险投资,主要是海外华人管理的基金。第三,在产业化上,当时的生物制药,尤其是创新的生物制药,它的收入和利润在各行业来看都是龙头。
当时我们还投资了荣信股份、同洲电子,这几个项目其实都有共同的投资出发点,即它们都属于成果转化,而且涉及的技术是对国内空白的补充,解决了当时关键技术突破的问题。
财联社: 面对创新,创投机构充当着什么样的角色?
罗飞: 第一,创新的方向是什么,要了解发展的宏观趋势。第二,找到创新者群体。第三,在前两者的基础上,思考还能如何给创新赋能。创投机构实际上要解决的就是这三个问题。
2008年松禾对华大基因的投资,就是一种对趋势的把握。当时美国人类基因组计划还在如火如荼地开展,2003年前后,以美国为主的全球科学家第一次对人类基因组做了一个解析,华大基因是当时唯一参加这次研讨的中国团队。
与此同时,华大还有一个庞大的创新者群体。华大基因它更像是一个研究院,它的研究领域以基因测序为基础,进一步拓展到制药等方面。它的研究人员加起来超过5000人,在不同的发展阶段,这些研究人员都会拿出阶段性成果。松禾跟华大有深度的战略合作,对其进行长期跟踪,就能更早地看到并参与到他们的成果转化当中。从2008年到现在,松禾已经和华大合作十多个年头了,我们还支持了从华大基因出来创业的团队,华大后来也给了我们支持,成为了我们基金的出资人。
在找到这些符合技术发展趋势的团队后,我们作为投资机构能不能有效赋能也很重要。除了资金上的赋能,我们过往投资过的项目成功的路径、经验,也可以给新的项目作为参考。另外,产业资源的导入也是我们近年来在投后管理上非常注重的一块。每一个项目背后都是一个巨大的产业,我们可以顺着项目的上下游,去寻找可以给项目赋能的机会,这里面其实也蕴含了一些新的投资机会。
敏锐捕捉创新成果转化机会
财联社:松禾资本如何一直保持对创新趋势的敏感洞察?
罗飞:一方面是人才的搭建,在招募投资人时,松禾更注重投资人有投资和产业两方面的复合背景。
另一方面,在长期的投资过程中,松禾跟很多相关技术领域的高校以及科研院所都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这种联系有利于我们全面把握科技发展趋势,同时,如果有科学家出来做成果转化的创业,我们也可以第一时间接触到。
财联社: 松禾资本如何平衡创新与风险,有哪些经验或者教训?
罗飞:在一个领域里,多团队布局。如果是一个大的发展趋势,肯定不止一家公司能跑出来,所以在重点领域可以多几家撒网,多布局。
当然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在投后给予企业切实的支持,连续给被投企业导入资金和产业资源,这对于降低风险也非常重要。
投创新,实际上投的是一种替代
财联社: 面对当前相对低迷的市场环境,松禾资本在做什么?
罗飞:大环境都是有起就有伏。前几年,创新项目享受了很多红利,比如科创板的开启等,尤其是生物医药领域的项目,疫情三年,整个社会对生物医药的关注度以及参与度客观而言加快了整个行业的发展。
从最近20年的时间跨度来看,我们差不多经历了三个周期。第一个周期节点是1996-2000年的互联网泡沫,当时国内经历了对科技板梦想或期待的破灭。第二个周期节点是200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当然后面有一个4万亿的支持。可以看到,差不多每10年就会有一个起伏。
而各行业领域也有各自的起伏,比如光伏太阳能,近十年经历了多次起落;生物医药从2015年到去年经历了很大的上升。
事实上,行业调整期对投资机构而言可能是一个机会。投科技创新,实际上投的是一种替代,就是新的把旧的给替代了。产业从高点下来时,就是全新的替代出现的开始。所以在产业低点,反而是坚持投科技投早期的机构开启新布局的节点。
财联社:松禾资本会在哪些领域寻找新的布局机会?
罗飞:我们还会继续重点投资数字科技、精准医疗以及创新材料三大硬科技领域。在领域细分上,生物医药我们会更关注合成生物,它有点像10多年前的基因测序,作为一个底层新技术,在未来渗透影响到各个传统技术。
财联社: 当前阶段,松禾资本对创业者以及创业项目有哪些建议?
罗飞:我认为,科技创新最后还是在于能不能找到人、聚人,这一点在现阶段对于创新企业来说越来越重要,如果不能吸引和聚拢到更多领域内的人才,这对创新项目来说会在将来的竞争中显出弱势。当把人才吸引过来之后,企业内部还要有一个管理机制,让这些人可以留下来。
另外现阶段而言,企业还要做到的一点是外部的合作。创新完全靠一个项目自己去做也很难,所以如何跟外部团队进行合作非常重要,包括在商业模式的探索上,是否给外部合作留下了空间。创新项目需要把自己融到一个生态中,在这个生态中既有与同行的竞争,也有大家合力的合作。
财联社 :中国正从科技产业、资本市场、管理机制等多个角度推动国家创新发展,对于创新,您认为还有哪些方面是值得强调的?
罗飞:创新涉及方方面面的环节,每一个环节都有保持良好的运行才能确保一个健康的创新生态。创投机构是这个创新生态中的一环,但创投机构当前所处的生态较为恶劣。创投机构的生态环境良性运转,取决于有长期资金的配置,以助力创新企业,但从资金来看,创投机构的生态不如以前。
财联社: 松禾资本接下来还有哪些新的规划和尝试?
罗飞:在投后方面,我们正在思考怎么和产业、地方有更加深入紧密的联系。在基金募集上,当前而言,很多资金都是政府背景的资金,每个地方政府都有自己的产业规划,我们在基金募集、落地时,如何与产业规划相结合,这是我们目前在做尝试和规划的。从过去来看,政府在这方面跟创投行业的合作相对比较少,但目前有增多的趋势,因为政府目前也需要专业化的机构提供新兴产业落地的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