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投资案例
新闻中心
活动入口
社会责任
联系我们
松禾成长关爱基金会

松禾资本吴磊:打造新能源产业要做好顶层设计

发表于:2023-05-30 来源:

5月26日,在2023中国(温州)创投大会暨“投资浙里”基金招商联盟·大罗山基金村启动仪式上,松禾资本董事总经理吴磊受邀与清源投资潘海峰、凯联资本姬可鹏、基石资本严佳萍、拓金资本李超围绕“双碳目标下的持续风口——新能源投资”等话题展开了一场热烈讨论。

以下为整理后的内容:

储能领域三大热点技术各自存在合适应用场景

从技术角度看,因下游需求的多样化,每种技术线都有各自优缺点。技术路径不能脱离应用场景,未来锂电池、钠电池和液流电池这三种技术路线在储能领域会是互相补充,长期共存的状态。锂电池占比非常高,因其产能规模大,成本有优势,另外部署简单方便,响应速度高,现在储能领域95%以上都是锂电储能;钠电池的能量密度不高但在储能领域不是刚性要求,循环寿命反而比锂电好,钠离子成本上也有优势,未来在储能领域有机会替代锂电;液流电池储能规模可以做到很大,安全性非常好,再者循环寿命长,虽然目前成本还比较高,但随着技术不断成熟,液流电池未来大规模应用,在大储场景下应该有用武之地。

从应用端来看,目前市场需求多样化,未来会慢慢形成分化趋势。与动力电池领域存在宁德时代、比亚迪等大型垂直企业不同,储能领域随着场景多元化延伸出来很多小而美企业,会瞄准一些细分领域,包括消费储能场景、家庭储能场景、电站电网侧储能、通信备电场景及两轮车方向等。总之未来的市场足够大,需求足够多,技术会越多元化,都能找到适合的场景。

产业投资要跨过产业周期,以更长远眼光对待

产能周期性过剩有两层含义,即阶段性和结构性,而且都是短期的。阶段性过剩一般是由政策转变或者短期的供求关系变化所导致,结构性变化往往由技术迭代推动,落后产能肯定要出清,从长远的角度看利大于弊。

从国内产业发展规律上讲,产业投资要能跨越产业周期,国内很多大规模产业发展往往都开始于政策引导、资助,从政府层面给予优惠补贴,短时间内快速推动产业发展,有利可图的环境导致一拥而上,同质化竞争会催生泡沫,等到产业规模做大,补贴退坡就会清除泡沫,有竞争力的企业就会存活下来。产业做大使得产品价格下降,下游客户在没有补贴的情况下也用得起,这就完成从政策推动到市场拉动的转变,而市场的持续性会更强。比如锂电行业,由于电池成本降低,很多行业开始快速智能化和无线化转型,在这个过程当中,产能过剩不完全是坏事,有危有机,本质上是产业加快落地和优胜劣汰的过程。再比如储能,市场会越来越分化,会有很多细分领域的小龙头出现。

另外一个阶段性过剩的原因是整个产业链上下游供应需求关系发生变化引起的,上游材料价格上涨导致下游需求抑制,进而影响产品销售,最终出现价格下跌,需求回暖,周而复始,因此短期供求关系的变化是一种常见的市场现象,2021年-2023年的光伏和锂电产业就是这种情况。大型产业往往涉及到的环节多,链条长,中上游在扩充产能的时候建设周期长,加上建成后的爬坡过程,产能释放速度并不快,如果需求突然爆发,供应相应的就会很紧张。

举个例子,2021年中游电池片厂家两边挤压很严重,下游客户压价,上游原材料涨价,基本都是处于亏损状态,随着硅料价格长期维持高位,下游需求被抑制,而上游厂家争分夺秒抓紧时间扩产,希望在硅料价格处于高位的时候,早投产多赚钱。当2022年年底硅料价格到达临界点时,需求开始受到抑制,而新建硅料产能开始陆续释放,硅料价格随即快速下降,2022年电池片企业一方面做了成本传导,另一方面由于原材料成本的下降,盈利水平得到了明显改善。这是产业发展的正常历程,说明产业足够大,大家都看好。

从投资机构角度来看,如果没有出现颠覆性技术,光伏跟新能源产业会是未来十年、二十年的长周期行业。从投资实践上讲,一级市场各家机构策略趋同,市场波动加大,需要更多考虑如何让投资穿越周期,而不是受短期价格或者估值波动影响投资决策。目前一级市场存在一个问题,短期因为市场热点爆发会导致估值快速提升,而二级市场的估值回归理性,一二级市场出现价格倒挂,即便被投企业上市,投资机构也开始出现亏损情况。因此要不断容忍对一级市场价格波动和泡沫化产能过剩的影响,要适应这样的状态,同时加深对产业的了解,用更长远的眼光看待投资,跨越短期周期波动,迎来整个产业的蓬勃发展。

打造新能源产业要做好顶层设计及前瞻性规划

新能源已经变成一种基础设施投资,上市公司集体转型新能源与过去集中造手机、造车没有本质区别,说明新能源产业在快速普及,因为市场空间足够大,产业大周期足够长,可以容纳足够多的企业,这本身既是一种市场行为,又符合产业发展的规律,反映的市场主体对市场方向确定性的认同,但需要强调的是,同质化的竞争以及随之而来的价格战不利于产业的良性发展,应该根据自身产业优势和市场需求寻找更适合的细分领域和发展方向,找准市场定位,打造自身差异化的优势,建立起护城河,不断沿产业链条延伸,占据高附加值环节。

截止到2023年5月10日,与储能相关的企业注册数量接近9万家,其中超3.8万家是22年一年注册的,平均每天注册104家,今年也新增了1.8万家,平均每天注册138家。新增企业主要分布在三个地方,首先是广东接近1.27万家,广东以深圳为主,拥有7000多家,居全国第一;其次是江苏,拥有8200家,江苏除了苏州,其他差不多;另外北京和湖南发展也很快,北京距离下游客户近,湖南主要是以长沙为主,新能源材料方面有很深产业基础。从这个角度看,有两个建议,打造新能源产业要做好顶层设计,避免跟其他地方政府和产业区域形成直接竞争关系,而是要依托产业差异化优势形成的特色。

第二,新能源产业要有一定的前瞻性规划,不能只关注材料电池组件,还要做到场景化开发。比如之前很热的大储小储,现在工商业储能的机会慢慢来了,越来越多的储能企业把工商业作为目标。这个角度可以打造场景化的示范区或者样板工程,围绕新的需求开发更多场景化的应用,包括电站运营、维护甚至数据化管理、使用及表现等,而不仅局限于材料、电池本身产业的投资和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