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代生物合成技术利用酶去合成各类物质,酶的立体选择性高,在催化底物反应的过程中,总是选择空间上最匹配的那一个;且生物反应都在水溶液中进行,氨基酸的水溶性好反而是一种优势。”瑞德林联合创始人、首席科学家黄华博士毕业于美国新墨西哥大学酶学专业,在UIUC开展博士后研究(合作导师赵惠民教授),专注酶改造及定向进化、多酶连续催化研究15年。在一次偶然交谈中,刘建与黄华一拍即合,一致认为以酶催化为代表的新一代生物合成技术,是实现肽类生产降本增效的最佳方式,创业的念头由此在两人心中暗自萌生。2017年秋,刘建联合黄华及其他四位合伙人,正式开启围绕生物合成技术和“生命分子”的创业之路。已知酶有将近4千万种,已知酶反应有近15万种,如何才能找到那个对的酶?2018年,蓝铜肽项目正式启动,当真正投入到研究工作中时,本就资源紧缺的研发团队才发现事情远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自然界已知有近4千万种酶和15万种酶催化反应,如何才能找到那个合适的酶?
酶改造的挑战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瑞德林研发团队锁定了一种可能合成GHK三肽的酶,然而该酶在转化率、溶解性、稳定性上都不甚理想,生产成本未达预期,蓝铜肽的研究工作陷入瓶颈。迷茫之际,瑞德林研发团队及时调整策略,将研究重点放在酶的筛选改造上。经过近200个日夜的不断摸索试错,终于完成了酶催化制备GHK三肽的工艺开发,并在实验室成功生产出第一批蓝铜肽。
瑞德林第一批蓝铜肽成功产出是里程碑式的进展,然而在这之后,从实验室到工业化量产之间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所幸的是,随着瑞德林的科学家们陆续到位,蓝铜肽在工序优化、质量控制、中试生产等环节进展顺利,终于在2019年成功上市,成为公司首款商业化产品。不但显著降低生产成本,提升产能,而且避免使用有毒有害试剂和有机溶剂,在实现绿色生产的同时提升原料的可及性。经过5年的发展,目前瑞德林研发团队规模近200人;技术平台覆盖9大专业领域;深圳总部实验室面积达6000 m2;甘肃、珠海两大生产基地超22000 m2;而蓝铜肽也早已成为瑞德林的明星产品之一,年产能可达吨级。在生物合成工艺上,公司已申请一项发明专利(一种突变酶及其应用和酶催化法制备三胜肽的工艺),并将其应用于蓝铜肽的量产之中,不但显著降低生产成本,提升产能,而且避免使用有毒有害试剂和有机溶剂,在实现绿色生产的同时提升原料的可及性。
蓝铜肽的酶催化合成优势瑞德林蓝铜肽为蓝色晶体,纯度高、杂质少、铜离子络合稳定,与其他厂家产品对比优势明显。
瑞德林蓝铜肽与竞品对比瑞德林与第三方机构合作,全方位完善蓝铜肽的功效实验,结果表明,瑞德林蓝铜肽具有抗氧、修复、祛皱和舒缓等多重功效。同时,瑞德林积极开展配方研究,助力客户突破蓝铜肽的配伍难题。公司已自研出全系列蓝铜肽成品试用装,供客户试用体验。尽管蓝铜肽已被发现近50年,但其实际的市场空间仍然有待开发。瑞德林的初衷是通过不断的研究与科普,提升市场对蓝铜肽的应用认知,让更多消费者了解并接触到蓝铜肽这个宝藏成分。瑞德林致力于成为全球绿色活性原料引领者,采用新一代生物合成技术,专注实现肽、糖、核酸等绿色活性原料的规模化生产。通过颠覆性的技术创新,降低从原材料到产物纯化全流程成本,减少生产过程中的环境影响。目前,瑞德林已实现蓝铜肽、S-羟丙基四氢吡喃三醇、麦角硫因、乙酰基六肽-8等十余种绿色活性原料的量产,累计为功效护肤、生物医药、营养健康等领域的近千家品牌及生产企业提供从原料到配方应用、功效评价等全链条的专业支持。以精湛技术,创造极致产品。瑞德林致力为客户提供创新要素和竞争优势,引领绿色活性原料在健康消费场景的多元化应用。参考文献:
1. L. Pickart et al., Nat. New Biol., 1973, 85, 243
2. L. Pickart et al., J. Cell. Physiol., 1980, 102, 129–139
3. L. Pickart et al., FEBS Lett., 1979, 104, 119–122
4. L. Pickart et al., Nature, 1980, 288, 715–717
5. S. Lau et al., Biochem. J., 1981, 199, 649–656
6. F.-X. Maquart et al., FEBS Lett., 1988, 238, 343–346
7. F.-X. Maquart et al., J Invest Dermatol., 112:957– 964, 1999